国家统计局5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6.1%,为2020年3月以来最高。年轻人就业压力突出,16-24岁人口失业率高达18.2%,为有历史数据以来最高。一方面,在疫情的冲击下,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加剧;另一方面,史上最大规模的应届毕业生正涌入就业市场。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,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,同比增加167万人。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。就业是最大的民生,帮助年轻人解决就业问题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。
信心比黄金更珍贵。首先,全社会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心态,全面、辩证、长远地看待经济运行的“形”和“势”,不能被一时的困难吓倒,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选择“躺平”或“毁”。应该清楚,像中国这样的庞大经济体,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短期波动。但是,从世界、从大局、从未来看中国,中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。如果现在的年轻人找不到成功的工作,不要气馁,甚至自暴自弃。而是要保持信心和高昂的斗志,说不定很快就能扭转乾坤。
有信心很重要,当然信心不会凭空产生,也需要制度的有力支撑。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护市场主体和中小企业。中小企业具有覆盖面广、就业量大的特点,青年就业尤其依赖中小企业。数据显示,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0%。中小企业稳定了,就业才能稳定。
保护中小企业,首先要高效协调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。防控疫情是必要的,但要避免一刀切,杜绝过重。如果出现零星爆发,全市将全线沉寂,市场主体稳定发展的预期将被打破,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也将受到打击。中小企业没有订单,没有收入,还要交房租和员工工资。他们只能通过裁员甚至关闭企业来自救。他们如何才能起到“稳就业”的作用?
帮助中小企业,除了减税降费,还应该给予相应的减免资金,直接补贴资金,在一些政府主导的大项目和政府采购中,向中小企业倾斜订单。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所说,“企业不生产,减税降费也没用。政府不仅不应该少收,更重要的是给这些企业。”只有中小企业开工,订单增加,才能充分吸纳就业。
高校应该向前迈进,在弥合雇主和毕业生之间的差距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。要组织更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,扩大就业见习规模;要深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,做好各项招聘活动,送政策、送信息、送服务,提高毕业生签约成功率。毕业生未能及时找到工作的,要加强帮扶,确保困难毕业生就业。
对于每一个年轻人,都要时刻保持奋斗的姿态,根据时代潮流调整方向,或者开辟一片新天地。如果大中城市机会稀缺,不妨去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就业;最近很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都去小县城就业了。在“能人”带来活经济的同时,小县城也能成为实现梦想的“热土”。如果找不到所谓的“稳定”工作,可以尝试“灵活就业”。新的业态有很大的创造就业能力,年轻人可能会从中发现新的机会和新的选择。
总而言之,很多大风大浪都来了,不用怕一时的波动。办法总比困难多。如果我们尽一切可能,这条路会越走越宽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