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ESG得到了越来越多政府、企业的重视,近几年更是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。不过,在资本竞相追逐ESG投资时,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,舍本逐末,南辕北辙的事情时有发生。
亚洲未来集团在多个场合发声:对于ESG投资,目前在国际上存在两种常见的误区,一是“漂绿”现象。有一些企业仅仅把ESG视为保证企业合规而不得不做的事情,只是顺应当下的ESG热去做,而不是发自内心,在企业的顶层设计和治理结构上去看待和实践,从而导致ESG理念仅仅被当作一个装饰,一件漂亮的外衣。这些企业虽然投入了可观的金钱及时间在以ESG为名的形象广告上,但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并不注重效果,甚至还带来了新的社会和环境问题。因此,这一现象,是中国的企业在推行ESG时需要注意的,也是需要政府对企业进行正确引导的。
ESG投资的另一个误区,就是把ESG投资变成了一个可以牟取暴利的机会。比如有些所谓的ESG基金,投资人只专注于比较哪些基金获得的收益更高,而忽略了是否能更好地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,这就和ESG的理念背道而驰。因为放眼全球,很多社会性问题的根源就是企业过于追求暴利,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。
亚洲未来集团发言人Steven Johnson表示,目前在国际上,有些ESG投资基金津津乐道于高达40%、50%的年回报率,又借ESG的概念去追求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超额的回报,牟取暴利,这是明显的南辕北辙。这不能说明投资促进了ESG的实践,只能说是资本嗅到了ESG外衣背后的商机,他对此表示批评。
Steven一并指出,ESG的投资更讲究的是要有足够的耐心,有足够长的投资期限,因为社会责任的体现、环境的改善等问题,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。企业在ESG投资的是非问题上,要找准目标,不能逼迫自己追求短期内的超额回报,而是要鼓励自己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。这样才不会偏离ESG关注怎么回应社会问题、怎么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初衷。
“要避开这些误区,正确ESG的发挥作用,也需要政府的规范和引导。比如需要进一步完善ESG衡量指标体系,建立社会绩效评价机制;同时要进一步鼓励、推动企业进行ESG创新实践,丰富企业参与ESG行动的途径、方法和机制。在多个途径和角度,引导企业从不得不做的被动责任变成企业易于参与、乐于参与、主动参与的积极行动。不能仅仅停留在ESG理念的层面,必须要有一些具体的方法,甚至制度的构建,来达成实现人类福祉的远大目标,促进ESG理念从概念落实到现实,并发挥作用。”Steven给出如上建议。
Steven表示,通过此前在新加坡、欧美等多国的实践与发展,未来集团管理层已经深刻地认识到,企业是ESG理念的最佳实践之一,集团已通过制度安排,自觉地将ESG的理念纳入到顶层设计和治理层面,以确保集团的目标和ESG强调的环境、社会、公司治理理念达到一致。
Steven强调:“企业一定要牢记,ESG实践旨在解决社会问题,增进公众福利,而非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。ESG兼具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,与传统的公益慈善相比,是尝试用市场的方式去解决社会问题,创造社会价值;与一般的商业企业相比,更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,在实现社会目标的同时获得合理的财务回报。因此,只有企业更多关注这一社会创新,推动决策层真正理解、接受ESG理念,认识到ESG对经济社会发展、对企业自身发展的真正意义,才能促进中国ESG健康发展。”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